每日一学丨桃李满天下,难忘恩师情——教师节
教师节,旨在肯定教师为教育事业所做的贡献。1985年,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建立教师节的议案,会议决定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教师节。1985年9月10日,是中国第一个教师节。
演变历史。
1985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这一议案,确定每年的9月10日为教师节。1985年9月10日,国家主席李先念发出《致全国教师的信》,中国各地举行隆重的庆祝大会,并在教师节期间20个省市共表彰11871个省级优秀教师集体和个人。
日期争议
为教师节定在什么日子最合适,政协委员方明征求过谢冰心、叶圣陶等民进老前辈的意见。冰心建议定在每年春暖花开的时候,叶圣陶建议定在每年秋季学生入学的日子,让学生在新学年的开始就记住教师的辛勤和光荣。最终1984年12月的“关于建立‘教师节’的报告”中建议确定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在新学年开始,新生一入学,即开展尊师活动 。
庆祝方式
由于教师节并非中国传统节日,所以各地每年都会有不同的庆祝活动,没有统一、固定的形式。
政府、学校方面,有举行教师节庆祝表彰大会,为教师颁发奖金、证书,有组织学校学生、歌舞团等,为教师献上歌舞表演;有走访、慰问教师代表 ;还有组织新入职教师进行集体宣誓等活动 。
学生方面,有自发通过原创参与、将祝福写在板报、贺卡、绘画上,有将合影照及活动感言晒至个人空间、微博上,来表达对教师的真挚祝福及衷心问候 。
节日影响
正面影响:
建立教师节,标志着教师在中国受到全社会的尊敬。这是因为教师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中国的未来。每年的教师节,中国各地的教师都以不同方式庆祝自己的节日。通过评选和奖励,介绍经验,帮助解决工资、住房、医疗等方面的实际困难,改善教学条件等,大大提高了广大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积极性。
负面影响:
每到教师节,学生大都会以各种方式感谢恩师。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却逐渐演变出给教师送金钱、礼品卡等情况,在大部分家长看来,为了孩子不吃亏,少不了必要的“人情世故”。大部分老师在收礼与不收礼之间,也有各自的为难和坚持。家长和老师都似乎有种“人在江湖,不得不送,不得不收”的无奈。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教师收礼同样涉嫌受贿。教师作为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其利用工作便利,收受家长们的金钱或者礼品、礼品卡等“财产性利益”,为对方子女的学习、生活提供各种便利,数额较大,就涉嫌“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 。
衍生文化
中国第一套“教师节”邮票,即发行于1947年8月27日,这套邮票共4枚,图案内容为孔子像、孔子讲学的杏坛、孔子墓、孔府中大成殿。
1986年9月10日,原邮电部发行一套“教师节”纪念邮票,全套1枚,面额8分。张磊设计,影写版,邮局全张枚数56,北京邮票厂印刷。票幅规格40毫米乘27毫米,发行量5990.69万枚。图案由黑板、讲台和献给老师的鲜花组成,票名、铭记和面值等文字设计在黑板的左上角,采用黄色与白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