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学
【成语】:纸上谈兵
【拼音】:zhǐ shàng tán bīng
【解释】: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近义词】:忘梅止渴,坐而论道,金玉其外
【反义词】:言之有物,身体力行,身经百战
成语典故
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在年轻的时候就读过不少兵书,常常在人们面前谈论作战用兵的事情,即使父亲赵奢也难不住他。很多人认为他很有才能,但是他父亲却认为他夸夸其谈,不能承担重任。
有一次,秦国进攻赵国。赵国大将廉颇采用了修筑壁垒坚守的方法。后来,赵王听信了秦国散布的流言,以为廉颇年老懦弱,不能抵挡敌军,就改派赵括代替廉颇。赵括到了前线,死搬兵书上的教条,完全改变了廉颇持久抗战的计划。秦将白起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便用计先截断了赵军的运粮后路,然后把赵军团团包围。赵军粮绝,赵括企图突围,被秦军一箭射死,四十多万赵军一下子尽被歼灭。
成语相关人物了解
廉颇,中山苦陉(今河北定州市邢邑镇)人。战国末期赵国名将,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公元前283年,廉颇率兵讨伐齐国,取得大胜,夺取了阳晋,封为上卿。因勇猛果敢,屡立战功,闻名于诸侯。长平之战前期,廉颇采取固守的方式,成功抵御了秦军进攻。后为赵括所取代,致使长平之战惨败。九年后,击退燕国入侵,斩杀燕军主帅栗腹,进军包围燕都三月。令对方割五城求和,拜为相国,封为信平君。赵悼襄王即位后,郁郁不得志,先后出奔魏国大梁,老死于楚地,入葬于寿春。
成语相关典籍了解
《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该著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廉颇蔺相如列传》为《史记》列传(70篇)之一,文节选部分重点描写了蔺相如,也叙述了廉颇。运用多种文学手法表现人物性格,人物形象栩栩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