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区委、区政府及文体局的正确领导下,赛罕区文化馆确立了“业务求发展,工作出亮点”的工作思路,扎实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努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大力挖掘和传承本土文化,开展了一系列规模大、形式多、有特色,体现时代风貌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得到了地方群众一致好评。
赛罕区文化馆共有干部职工24名,其中女性占单位人数的50%。女馆长孙慧平作为单位的主要负责人,热爱本职工作,把单位当作自己的家,处处扑在工作上,工作业绩突出,工作经验被呼和浩特市群艺馆当作先进典型在全市推广,经常有兄弟旗、县、区的同行来本馆参观学习。
全体女职工基本都是文化馆的业务尖子,大家团结一致,几年来从没有发生过这样或那样的矛盾。
全单位共有副高级职称4人,全部都是女性,舞蹈组组长、舞蹈编导徐庆丽,在2016年又创作出百人大型广场舞“草原嘿歌”,本节目在2016年“昭君艺术节”、“消夏广场文艺汇演”、赛罕区广场舞免费教学活动中多次进行开场表演,受到上级专业老师的高度评价,并被大力推广;创作组组长、编剧吕东红,在2016年负责编辑出版了《赛罕区2016年小戏、小品、曲艺剧本集》,她创作的小戏《老树新花》在赛罕区第二届农民汇演中获得一等奖、小品《信在赛罕》获得二等奖;戏剧演员冯果梅、朱凤英、张和秀、歌唱演员董改荣、节目主持人孙丽君作为单位的业务骨干,全年下基层演出近100场,出色地完成了上级交给的演出任务。
多年来,以这些同志为代表的女职工,努力学习,从政治上严格要求自己,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精神风貌,她们爱岗敬业、团结协作、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在舞蹈、文学戏曲创作、美术摄影、节目主持和群文综合工作等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文化馆重点打造农村、社区基层文艺队伍。从2013年——2016年已连续四年每年选派文化业务干部从5月——9月底,近半年时间深入到农村、社区分片进行辅导培训,辅导老师绝大多数都是女同志,她们的身影遍及赛罕,她们鼓舞并带动着各业余团队向正规化发展。共建立舞蹈、戏曲等门类的基层文艺队伍156支。
馆长孙慧平和美术组业务干部郭俊霞负责组织全区文化志愿者骨干及业余文化爱好者参加美术、书法、剪纸、摄影采风、非遗等各门类培训班8届,徐庆丽、吕东红、孙丽君、董改荣、张和秀在6月6日——6月15日全区范围开展广场舞现场培训活动中担任舞蹈老师,并对所有的农村文化志愿者集中进行舞蹈、戏曲、声乐等门类的专业培训15次,辅导基层群众万余人,基层文化志愿者队伍逐步发展壮大。
2016年2月15日(正月初八)——2月22日,由赛罕区文化体育广播电影电视局主办、赛罕区文化馆承办的2016年迎新春文艺汇演在赛罕区金地广场拉开了帷幕。文化馆女演员董改荣、冯果梅、朱凤英、张和秀、孙丽君和全体演职人员连续几天冒着严寒,用高涨地热情在元宵佳节为广大老百姓展示了一台台精彩的文艺演出。每天在场观众达到五百人左右。
2016年4月26日馆长孙慧平和创作组组长吕东红组织召开了在赛罕区市民服务中心402会议室举办“赛罕区2016年小戏、小品、曲艺创作培训班”。
徐庆丽、吕东红作为评委老师,参加了6月26日、27日、28日、29日、30日分别在师大社区、桥华社区、玉锦轩社区、税苑社区、金地广场进行社区文艺演出暨昭君文化节节目选拔,6月30日晚在金地广场举办赛罕区迎“七一”文艺演出暨昭君文化节优秀节目展演活动。7月28日在呼和浩特市民族剧场进行昭君文化节赛罕区专场文艺演出,全场座无虚席,经她们挑选出的12个节目受到观众及上级部门的一致好评,圆满完成昭君文化节演出任务。
2016年,赛罕区文体广电局第二次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先进文化区”,年底,局里进行公共文化示范区档案整理,抽调了文化馆的吕东红和毕莎负责档案工作。两位同志表现突出,吕东红放弃了年终探亲假休假、毕莎放弃了和亲人旅游的休假日,和其他同志夜以继日地工作,她们出色的业务水平和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受到局领导的高度评价。
赛罕区的文化志愿者队伍已经达到200多支,参加人数将近20000人,其中99%都是女性,文化馆的辅导老师们深入群众,和基层文化志愿者团结一致,把赛罕区的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推向更高水平。更为可喜的是,在全体同志的共同努力下,2016年5月11日赛罕区文化馆被中国文化部确定为一级文化馆,并已公示。
不论我们做出了多少成绩,已经成为过去,新的工作任务正在等着我们去继续努力。我们将会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精湛的业务水平为我区的公共文化事业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