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品鉴赏
清明——穿过季节的针眼
文.吕东红
清明的雨正在经纬里穿针
青石路洇出深深浅浅的脚印
柳丝婆娑甩着水袖
晕染出一帘水墨丹青
天空被织成半封褪色的家信
纸钱的灰在风中盘旋
苔藓悄然爬上斑驳的碑文
被年轮碾碎的絮语
此刻正在胸腔里涨潮
漫过哀伤的长堤
线轴在记忆里轻轻捻转
一双双千层厚底
隐在灯影深处
粗布蓝裳针脚细密
每道褶皱都蓄满
我们兄弟姐妹成长的晨昏
姥姥啊
您用三寸小脚丈量过的阡陌
蜿蜒成我心弦的颤音
在我骨缝里生根
您皴裂的掌纹中
沁出汗水和热血
托起三代人的星辰
六个春笋般的幼苗
在您佝偻的脊背上
吮吸着慈爱的甘霖
油灯舔着《白蛇》的鳞片
您把传说缝进我的衣襟
直到那年正月
西北风啮断老榆树的枝丫
从此人间
无人再唤我乳名
寒鸦掠过四月的灵幡
衔走最后一缕青烟
门前梨树忽然绽开
素笺千叠
一朵又一朵
洁白如雪
清明的风
穿过季节的针眼
将榆钱和往事缝进黄昏
那丝丝缕缕的呜咽
正沿着您磨秃的顶针
把惆怅的四月
绕成
心底最深最深的思念
2.诗评
传统文化与情感的交融——吕东红诗歌《清明——穿过季节的针眼》鉴赏
文.高慧峰
《清明——穿过季节的针眼》是一首以清明为背景的挽歌,作者通过“针眼”这一极具匠心的意象,将生死相隔的时空缝合,编织出一幅跨越三代的记忆锦缎。诗人以针线为经纬,在传统节气与现代诗艺之间穿行,呈现出独特的抒情美学。
针线叙事:时空缝合的诗学
“清明的雨正在经纬里穿针”,开篇即将自然现象转化为织造行为,雨丝成为穿梭于天地之间的银线。这种物象转化,不仅延续了“清明时节雨纷纷”的古典意境,更赋予自然现象以人文维度。青石路上的脚印、斑驳碑文上的苔藓,都成为绣布上的纹样,在针脚的牵引下,死亡与记忆被编织成可见的视觉图谱。诗人特别选用“千层底”和“粗布蓝裳”这种传统手工制品,将时间厚度转化为空间层次,每一道褶皱都成为存储家族记忆的微型档案馆。
身体诗学:疼痛与传承的双重书写
“三寸小脚丈量过的阡陌”与“皴裂的掌纹”构成身体书写的两极:前者是历史加诸于女性身体的创伤印记,后者是劳动塑造的生命年轮。当这些身体符号“在骨缝里生根”,物理性的疼痛升华为精神性的传承。诗人用“春笋般的幼苗”与“佝偻的脊背”形成张力结构,在视觉反差中展现生命接力的悲壮。特别是“西北风啮断老榆树枝丫”的意象,将自然暴力与生命断裂完美同构,使“乳名”的消失成为具象化的存在之痛。
物哀美学:循环时空中的永恒凝视
诗歌结尾处“素笺千叠”的梨花,既是自然现象的精准捕捉,更是东方物哀美学的现代演绎。当榆钱与往事被缝进黄昏,生者与逝者在针眼的两端达成对视。诗人巧妙利用“顶针”这个裁缝工具,将其磨损的痕迹转化为时间刻度的具象呈现。最终,清明的风雨不再仅仅是节气表征,而成为连接阴阳的抒情通道,在“绕”这个充满手工质感的动词中,绵长的思念获得了物质性的存在形式。
这首作品最动人处在于将传统挽歌转化为工艺叙事,在针线穿梭间,生死的鸿沟被细密的诗行缝合。当机械复制时代的手工温情日渐式微,这种以针脚丈量思念的写作方式,本身就成为对抗遗忘的精神顶针。
作者简介:
吕东红,国家二级演员。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呼和浩特市作家协会会员、呼和浩特市音乐家协会会员、赛罕区作家协会艺术顾问。
高慧峰,中共党员。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第一监狱民警、工会干部。酷爱音乐及诗歌、写作。